top of page

本校114學年度碩博士班一般考試報名時間:
2024年12月2號至11號。
詳請請見
本校招生資訊網

2024/11/7

第13期策展學《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發刊

 

林宏璋老師所主持之線上刊物《策展學/Curatography》,於11月1日發表第13期《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本期探討了將經濟作為解放美學的「Know-how」,這種經濟性涵蓋了從預算管理、爭取經費以決定展覽規模、監督安裝過程,以及掌握文化政策等層面。

[閱讀更多]

-----------------------------------------------------------------------------------------------------------------------

2024/05/01

首屆三校博士班研討會徵稿啟事

會議日期:2024年12月14日 (六) 至 12月15日(日)
會議地點: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
協辦單位:Curatography 策展學

• 第一階段論文摘要投稿截止:2024年7月1日(一) 23:59止。
• 論文摘要審查結果:籌備小組將於2024年7月下旬公告。
• 第二階段論文全文投稿截止:2024年11月1日(五)23:59止。

____________

詳細徵稿資訊請見【研討會網站】

https://fineartsphdseminar.weebly.com/

____________

[閱讀更多]

-----------------------------------------------------------------------------------------------------------------------

2024/05/01

|美術學院公開系列講座|

非歷史書寫:《噤聲之界》的認識—感知條件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新書發表活動

● 主講:梁廷毓(美術學系博士班博士生,藝術創作者與研究者)

● 時間:2024.5.14(二)13:30-15:30

● 地點:美術學院F308教室

● 本講座將有直播,請關注美院FB資訊更新。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7308595939

講題介紹:某種程度上,《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是一部「非歷史」(non-historical)的寫作,圍繞在既有原漢族群的「歷史」認知裡不存在,或是難以描述的事物——尤其是描述那段充斥血味的身體裂解史——無頭鬼魅所引動的超自然現象與傳聞,是難以有所依據,去指稱「祂」和特定時期、事件的關聯、卻又難以化解的存在。甚而指向記憶本身的混重型態,使歷史建構為核心的「地方學」邏輯重新被問題化,在「地方史」的概念秩序之外,驅動「歷史—地理」的多層折轉。其次,本講座也企圖觸及《噤聲之界》背後的泛靈書寫,及其「靈力」(potency)在吾人進行認識—感知條件的地緣性問題,以及「(非)歷史哲學」在臺灣的思想基質,究竟能是什麼?

講者介紹:梁廷毓,藝術創作者與研究者,近年的「斷頭河計畫」(2017年至今)聚焦於計畫型藝術及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超自然鬼魅與漢人、原住民互動之歷史和記憶。寫作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獎助(2020),並參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逆寫北臺灣客家開發史計畫」(2021-2022);相關研究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2022),學術發表散見於《臺灣文獻》、《臺灣風物》、《史物論壇:歷史博物館學報》、《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臺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等。

-----------------------------------------------------------------------------------------------------------------------

2022/09/28

[招生]  112學年度北藝大美術系博士班甄試

 

北藝大112碩博士班甄試入學資訊,以於今日(9/28)公告。

​報名時間為10 月 17 日 9:00 至 10 月 21 日 17:00

甄試簡章、招生日程、報名教學等相關資訊,​

請詳見本校招生資訊網公告資訊,連結

-----------------------------------------------------------------------------------------------------------------------

2022/06/26

[論壇]  「Multiple Heterogeneous Alliances and Endosymbiosis 多重異質結盟和內共生」

 

Live from Documenta 15

時間| 6月26號(日) , 2022. 13:00- 15:00, 歐洲中部時間 / 19:00-21:00, 台灣,香港時間 / 12:00-14:00 格林威治

主持人 | 羅秀芝 (《鏡城地誌學》總策展人), 林宏璋 (《策展學/Curatography》計畫主持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與談人 |Gudskul, Lumbung 成員

地點| 德國卡塞爾 Fridericianum ( Friedrichspl. 18, 34117 Kassel, GUDSKUL Area)

(本場次以英文進行)

在當代藝術知識生產出現一系列對公共意識有有著危機認識論和本體論的時刻,本屆(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以《糧邦》(Lumbung)為主題,無異於是一次對集體進行激進想像的宣言;糧邦作為社會空間以及作為一個集體共享的平台,回過頭來也重新定義了「同眾(commons)」的意義。
本次的「論壇」透過近似「糧邦」的策略,嘗試去體現從我們之中生發的多重異質結盟和內共生,從而創造一個集體論述的情境。我們通過想像、交流一種尚未到來的多元認識論知識,以闡明進行邊緣反抗的個人和集體。
我們肯認混雜性的價值,並以每個群體在平等原則下理解的結盟的政治,以展示每個群體所支持的本地知識,尊重單異性(singularities)之中無可抹滅的差異。

——————
*現場直播連結將會發布在 《Curatography 策展學》 臉書專頁: www.facebook.com/Curatography

-----------------------------------------------------------------------------------------------------------------------

2021/12/09

[研討會]  「將臨的身體:何曉玫研討會」

 

@華山文創園區中3館拱廳

2021/12/09 (thu.) 9:00 – 17:30

楊凱麟教授策畫

 

在身體的獨特運動中,當代舞蹈使我們重新見識了時間與空間的無窮潛能,並且重新發明了身體,在創作中揭示了尚不屬於此時此地的未來風景。「將臨的身體研討會」將以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的歷年舞蹈作品為例,思考舞蹈的未來,同時也將是屬於我們自身身體的未來。

[詳細資訊]

-----------------------------------------------------------------------------------------------------------------------

 

 

2021/6/16

[展覽]  「Surplus Buildings: From Marx’s Dancing Tables to the Dancing Architecture  剩餘建築:從馬克思的跳舞桌子到房子」

 

林宏璋教授策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Pavilion 0/3」台灣單元

https://pavilion0.net/en/surplus-buildings-from-marxs-dancing-tables-to-the-dancing-architecture/?fbclid=IwAR38_AB-DGVSwlTjxt_mCZ7MJNtx1xx7QoKzOWdgbT82j901jsfIPL16jss

 

參展藝術家:

張乾琦、蘇郁心、郭敬耘、日德.艾蘭(Ella Raidel)


展覽論述:

《剩餘建築:從馬克思的跳舞桌子到房子》的展演計畫,正是倒轉的經濟關係下重新拓撲的詩學處置(poetic configuration);也是將「建築」作為一個「社會總體(feit-social)」的「再」關係。將「剩餘建築」作為一個超越目前所想像的建築本體,是對於一個顛倒的建築再脈絡的「(解)體」。其中的辨證概念視為一種「非場域」美學姿態,是流動的場所的游離關係,作為一個「之間」轉換與交換的關係標示。是以將「液態化」的動態來詮釋廣義的建築現象﹐重組我們時、空座標的認知方式,我們開始在空間認識論基礎上有一個「互主體(inter-subjective)」的情勢惟面。

 

-----------------------------------------------------------------------------------------------------------------------

2021/6/16

[研究發表]  「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

 

楊凱麟教授新作,時報出版

 

嘗一小口馬德蓮,因「這個曾存在過一次」而享有完整生命的一瞬。小說裡的普魯斯特時刻,讓我們愈洞徹時間是什麼,就愈洞徹創作是什麼,也愈洞徹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時間就是作品所創造之物,做作品就是做時間,也就是做時間的觀念。


成為書寫的人,意謂成為做時間的人。


楊凱麟在《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中,縝密地探索普魯斯特對於愛情、繪畫、音樂、戲劇的深刻思考與想像,試圖回應《追憶似水年華》所留下的一個嚴苛又燒腦的問題:何謂當代文學?
創作不應是生命經驗的再現,而必須奠基於觀念的創造。《追憶似水年華》在文學史上的重量級分量,在於普魯斯特使書寫成為一種基進革新的行動,而其神祕內核便是觀念,特別是時間觀念。做作品,必須先創造差異的時間,而差異的時間則差異化時間中的一切,這是小說所操作的時間增維。成為書寫的人,意味著成為做時間的人。《追憶似水年華》最後終於觸及做作品的契機,關於書寫,再無疑慮。

延伸閱讀:

「在普魯斯特的作品裡,我們愈洞徹時間意謂著什麼,就愈洞徹創作意謂著什麼……」

《提案》6月號:讓《追憶》變好讀的10個物件

-----------------------------------------------------------------------------------------------------------------------

2021/6/12

[活動]  《策展學/Curatography》線上發表會與論壇

 

6月12號(六)15:00-16:00

CURATORIAL CONSCIOUSNESS IN THE TIMES OF POST-NATIONALISM(本場次以英文進行)
主持人|林宏璋(策展人暨學者、《策展學/CURATOGRAPHY》計畫主持人)
與談人|蘇菲‧格茲(SOPHIE GOLTZ)(策展人暨學者)、郭昭蘭(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徐文瑞(策展人)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43524759298813

6月20號(日)15:00-17:00
圓桌論壇:「後國家時代的策展意識 —— 狀態與檢視」(本場次以中文進行)

主持人|林宏璋(策展人暨學者)
與談人|高俊宏(策展人暨藝術家)、徐文瑞(策展人)、黃思農(藝術家)、羅秀芝(策展人)、龔卓軍(策展人暨學者)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1018069512952/

粉專:www.facebook.com/Curatography

線上雜誌:curatography.org

-----------------------------------------------------------------------------------------------------------------------

2021/2/8

[活動]  「閱讀蔡明亮的影像與咖啡」新書導讀講座

 

主題書:陽明交大出版社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

主講人:孫松榮 教授

 

主題書: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影像即是臉:蔡明亮對李康生之臉的凝視》

主講人:陳莘 博士

嘉賓:蔡明亮 導演

 

活動時間:2021/3/6(六)13:00

活動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

*現場將販售兩本主題書,並提供「蔡李陸咖啡」試飲包,為配合防疫,還請儘量自備環保杯。

本活動為配合防疫措施,將採取實名制報名入場,並將控制場內人數。因此若老師有興趣前來參與本次新書導讀與影迷交流活動,還請務必填寫以下報名表單,我們並將於年後通知報名成功與否。由於您是支持本書出版的重要推手,我們將優先保留您的名額。

 

請務必填寫報名資訊https://reurl.cc/ynM882

 

-----------------------------------------------------------------------------------------------------------------------

 

 

2021/1/11

[活動]  《策展學/Curatography》線上發表會與論壇

 

《策展學/Curatography》Issue 3《策動表演性》

線上發表會暨「臺灣的表演策展—策動如何發生」專題論壇
Curatography Issue 3: Curating Performativity Issue

Launch and Online Conference “Curating Performance in Taiwan: How it MOVES”

⁌ 時間:2021. Jan. 17 SUN 18:00 - 21:15(台灣時間)
⁌ 地點:思劇場 Thinkers' Theater(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2巷1號3樓)
⁌ 線上直播連結,請密切關注策展學/Curatography

粉專:www.facebook.com/Curatography

線上雜誌:curatography.org

 

-----------------------------------------------------------------------------------------------------------------------

2021/1/8

博士學位口試公告

論文題目:

無人的遺物:波東斯基作品中的物條件

Relics of No One:

The Conditions of Things in Christian Boltanski’s Work

應試人:

王曉華

口試委員:

 

楊凱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本論文指導教授)

 

陳愷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校長) 

 

黃建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關渡美術館館長)


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兼美術學院院長)


陳文祺  (副教授、無用設計藝術總監)

 

考試時間:

 

2021年1月18日(一)15:30~

 

 

考試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一樓F301A教室

 

論文簡介:

 

波東斯基曾說過,作為物件在其創作中大量出現的黑白照片、舊衣服與各類檔案文件,僅僅就只是無人的物。然而,這些物件之所以能在他的作品中成為無人之物,是因為它們早都皆已是一件件無人的遺物。物件於此所要揭露的遂不太是在它們如現在所是的無人之前,曾經有人所屬的這個事實。相反地,在波東斯基作品當中這些不曾停止氧化、受潮、崩解⋯的物件,教會了我們某種的微感術。光憑藉著為了這正在時刻變化的物件,而必須創造出記憶它的技術這一點,物便已能在我們身上刻鑿出傷痕,其於是雖看似不再指定著任何一個人,卻也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並從一開始或許就值得了「遺物」這個稱呼。

-----------------------------------------------------------------------------------------------------------------------

2020/12/1

[展覽]  合.眾:你的關係是我的政治 435主題策展

 

策展人:林宏璋

展期:2020-12-1 ~ 2020-12-20
地點:435藝文特區(新北市板橋區中正路435號)

網站:https://www.re-public435.com/%E7%B3%BB%E5%88%97%E6%B4%BB%E5%8B%95

此展探討「民」與「眾」兩字之定義所組成的立場下,產生的藝術社會行動,以合眾(re-public)一詞的多元意義,討論如民眾(public)、諸眾(multitude)、群眾(mass)、同眾(commons)、單眾(singularity)等,進而將一切「再─公眾」(Re-Public)後所生的聚合效應。民眾願意接觸、理解藝術家透過作品所要傳達的思維理念,這樣經由藝術預先設定議題,在藝術社群中形成相互理解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廣義的「政治行徑」。

-----------------------------------------------------------------------------------------------------------------------

 

2020/9/11

[展覽]  不在此見

 

策展人:金秋雨、許鈞宜

藝術家:八木良太、谷口曉彥、  松原茉莉、 許鈞宜、楊祐丞、謝佑承

展期:2020-09-11 ~ 2020-11-22
地點:關渡美術館2F
網站:http://www.kdmofa.tnua.edu.tw/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JnBhZ2U9ZGV0YWlsJllZPTIwMjAmRUlEPTI5MQ==

 

無法看見,指稱某事物不存在於眼前,實際上並不意味著可見性的喪失。相反的,正是覺察到某物的不在場,才確實看見了什麼,因為對空缺本身的確認無疑是一個實際的感知。當觀者的目光徒勞地回返,卻又抵達他處,此刻既是雙眼與大腦的片刻斷裂,亦是感覺與意義的分離。這或許是影像最為赤裸,但又拒絕展示自身的狀態:持續地看,卻毫無所獲。於是,一切所見必須被二次經驗,在由媒介與物質產生的光影外,總有一幅不被雙眼捕獲的影像。它的真正在場必然不在於可見範疇內,而是僅存於非現在(non-present)的時刻、在光線的外邊——即影像的之外、之間、之前與之後成形。眼睛與其對象物的關係,並非是此時此地的共存,而是在場與缺席的相互錯位。

展覽《不在此見》試圖在視覺高度訊息化與資本化,在生產之際便立即投入傳輸、存取與消費的今日對「影像」提出另類思考,並重新連結其與感性的直接關係。當訊號、輪廓 、意義皆模糊不明,影像是否將重新取得最大潛能?而在辨識失靈、毫無指涉性的真空之處,想像與記憶能否被激活,在腦內形成一道將臨的後像(afterimage)?

本展覽由台灣與日本共六位藝術家組成,意在找尋內建於影像——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的空無(nothingness)特性,亦差異地反思當代既有的媒介、技術、物質與文本。藝術家謝佑承(Hsieh Yu Cheng)以光的特殊性去解構日常媒介,揭露出使觀看得以可能的唯物條件;藝術家楊祐丞(Randy Yang)透過對技術物的重組拼裝,一併改造所見、所聽與所思的鏈結;藉由對質料的挪用與再造,藝術家松原茉莉(Mari Matsubara)的作品觸及了圖像生成前後的曖昧時刻;藝術家八木良太(Lyota Yagi)則以現成物與文本為對象,呈現(觀看)經驗綿延的漸變;藝術家許鈞宜(Hsu Chun Yi)的作品試圖回歸至電影本體,反思蒙太奇與知覺的界限問題;藝術家谷口曉彥(Akihiko Taniguchi)則在數位的虛擬語境中,以程式演算表現出空間視野的偶然換置。

 

影像將不再如我們所見,甚至從來不在我們所見裡;而觀看僅是為了不再能見,是在認識的缺無下進行想像。至此,顯影條件將是令影像撤空自身,不再裝載著訊息、敘事、語法,而是純粹空白的可能性。原先事物與意義間的索引,已被「可見—不可見」的雙重關係取代。在畫面出現與消失前後、或是影格間難以發覺的間隙裡,影像正在可感與不可感的復返間,預先或延遲地顯現在觀者的意識中。觀看,並不作為接收任何既有光線的知覺終點,而是就地創造某種不在此見的狀態,等待著嶄新知覺的生成。

-----------------------------------------------------------------------------------------------------------------------

2020/5/14

博士學位口試公告

論文題目:

重繪華語文人電影圖像:婁燁電影的影像詩學與美學政治

Refiguring Sinophone Literati(Wenren) Cinema:
Poetics of Image and Politics of Aesthetics in Lou Ye’s Cinema

 

應試人:

徐明瀚

口試委員:

 

黃建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關渡美術館館長、本論文指導教授)

 

楊凱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

孫松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兼電影系代理系主任)

 

石曉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應 雄  (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文學研究院暨文學部表現文化論講座電影學教授 )

 

考試時間:

 

2020年7月2日(四)13:00~

 

 

考試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一樓F102 教室

 

論文簡介:

 

婁燁作為當代獨立電影的工作與思考者,其獨特性在於面對中國特有的倫理、詩學與美學三重制域時所作的轉化與推進,並從中重新創造出可感的政治性批判條件,進而與他當時所處之影人電影與文人電影的影像藝術創作困境展開對質。本論文企圖從婁燁的電影作品與拍片作為,探討他如何在上述制域所形成的困境中打開或突顯間差的影像思維。

------------------------------------------------------------------------------------------------------------------------

2020/5/14

博士學位口試公告

論文題目:

謝德慶機器:極限布置與耗費美學

Tehching Hsieh Machine:

The Extreme Dispositif and Aesthetics of Expenditure

 

應試人:

王聖閎

 

口試委員:

 

楊凱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本論文指導教授)

 

陳愷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校長)

黃建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關渡美術館館長)

 

孫松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專任教授兼電影系代理系主任)

 

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兼美術學院院長)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考試時間:

 

2020年6月23日(二)14:00~

 

 

考試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一樓F102 教室

 

論文簡介:

 

究竟,什麼是「謝德慶式」的?一套創作觀念與實踐範式?一條迫近藝術內在性的特殊路徑?抑或,一種攸關思想的另異振動方式?這項簡短但根本的提問,要求我們重新描繪謝德慶作品所蘊含的觀念資產。本論文從謝德慶作品中開發出諸如:「身體—機器」、「事件序列」、「美學交纏」、「展延∕摺封」、「內蘊化」、「耗損∕耗竭」,以及「過剩生產」等核心概念,並以它們共同交織的論述平面為底,梳理90年代中期乃至於千禧年之後,臺灣當代行為展演的具體轉變。透過對評論概念的開發與考掘,期望為當代身體性實踐的創作,提供一條關於力量與強度如何描述的思考路徑,以及這些力量如何施展、運作及收斂的論述基礎。

------------------------------------------------------------------------------------------------------------------------

2020/4/1

林⽒軼聞錄-2020陳依純個展

展期:2020年4⽉4⽇(六)~2020年4⽉27⽇(⼀)
地點:中⼭堂⼆樓第⼀、⼆展覽室(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網站:https://www.zsh.gov.taipei

以林水源傳奇的番外篇為敘事的主軸,紀錄林水源生前作為一個日據時代的職業攝影師和傳神畫師,到後來的職業風水師的傳奇故事。 從早年家族資助與政治人物的兄長一起留學中國,但林氏卻不從政讀書,反樂於學習巫術攝影繪畫種花養鳥戲曲的文人生活,到日後繼承家業卻不務世俗成為一個落寞的故事。 這之中有許多的台灣歷史密錄的口述歷史,牽涉了許多早年權貴家族和台灣歷史政治人物的糾葛。藝術家將口述歷史以怪物日記去呈現,許多不能明說的過去台灣故事將逐一反轉,作為一個回反過去台灣歷史與政治權貴鬥爭和文人故事的番外篇。

------------------------------------------------------------------------------------------------------------------------

2020/3/12

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

劉碧旭博士出版專書《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
書籍資訊:http://www.artist-magazine.com/product_d.php?lang=tw&tb=3&id=10575

《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是針對歐洲藝術展覽制度進行歷史探索的第一本中文專書。既是關於藝術展覽的歷史研究,也能對於當代的展示潮流提供反思觀點。

本書作者劉碧旭博士以藝術作品的觀看理論做為基本原理,以歐洲做為範圍,回到西洋藝術開始出現展覽活動與制度的時期,透過文字與圖片的史料整理與詮釋,釐清與描寫它們從最初的儀式活動到後來的展覽活動的演變過程。本書涵蓋,第一部份歐洲藝術養成制度的起源,第一章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家職業身分的覺醒,第二章從義大利到法蘭西的藝術學院之興起,第三章藝術作品展示觀念的遞嬗;第二部分法國藝術展示制度的建立,第四章法蘭西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及其沙龍展,第五章藝術展覽與理論建構的關係,第六章藝術評論與公共博物館的誕生。

------------------------------------------------------------------------------------------------------------------------

2020/2/21

合力組裝米克斯
Assembly of Communities: MIX

計畫總發起人|陳愷璜
時間|2020.02.22-2020.05.1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簡介|https://reurl.cc/e51ykK 

如果人類世(anthropocene)思潮的當代漫溢,不僅是一個時代轉折的譫妄之說,那麼世界整體大環境的激烈變動所導致文化、經濟、自然的更迭不綴,加上人在資訊時代中所面臨的感知流變、衝撞、褶皺並且極端化,我們的社會整體到底該如何重新感應、承載這些?在此現實中,如何從環境中生成層疊的差異認同,也就成為決定性的關鍵與當下迫切的追索議題!由巨觀環境到人類的微觀網絡資訊生態之間,生成了本計畫最初的跨越意圖:新主體感性認同。

這確是一個必要重組裝感知的時代,這種新主體感性認同的總體技術稱為「米克斯」(MIX),「米克斯」是台灣特殊的生活文化隱喻,不獨是對人、事、其他生物,都充盈著對於不純正的自我解嘲與諷喻,它正是貫穿許多世代島民直接的文化體現:雜多、混搭、多樣性、多元歧異等,「米克斯」成了最為廣佈的現實。本計畫嘗試以具差異的集體方式,勾勒出台灣島本身所具有認同政治的文化潛能,以「米克斯」作為台灣性與原民性的濃縮詞,也催促著擴張「原住民性」的當代語境、意涵,進行自決權力的實踐,也是台灣島上的共生基礎。它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而它的實際效應則是持續強力召喚主體認同。

作家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曾說:「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某個大問題時,總是把它丟進『教室』。」這直指了本計畫另一概念,原為建成小學校校舍、臺北市政府辦公處的當代館能夠透過此計畫「教室」的概念回到某種學習場域的狀態,卻仍保有現作為美術館所內蘊的自由,積極地生成、連結起社會,並播散影響力。但「這不是一個展覽!這是一場預期它能有所新生成的運動!」,當「米克斯」在美術館裡跳脫既有的框架,參與者並隨之擺脫參展者的身份,改以「米克斯計畫」的共同發起人稱之。透過各種議題、個體及社群的參與分享、討論,共鳴出不同層面的價值與意識,催化出反身性的思辨,以教室集結出相異但仍具共通性的想像,並生成公民社會中所進行的辯證。

------------------------------------------------------------------------------------------------------------------------

2020/2/7

防疫公告

因應疫情防治各式相關公告與措施請見

北藝大防疫專區連結

並請 全校教師、職員與學生務必於109年2月15日前完成填寫

「北藝大教職員工生旅遊史暨自主健康調查表」,

提供自過去幾週相關資訊,讓防疫資訊能更加透明與即時掌控,調查表請親自填寫。

https://w3.tnua.edu.tw/containment-2-2/

※ 若有隱匿旅遊史或病情,及違反中央疾病管制規定者,依照學生獎懲辦法第 16 條第 11 款辦理, 學生最重將以「退學」處置,教職員部分則未依規定者,將通報疾管署,依相關行政裁罰處置。

 
 

 

 

bottom of page